文章
教你養花
家庭園藝
綠植盆栽
    
大棚里的花全是花苞,自家養的卻很難開花,原來「貓膩」在這里
2023/04/24

都說「內行看內道,外行看熱鬧」,這句話放在哪一行都適用,就拿養花這一件事來說吧,很多花友都有這個疑惑, 為什麼大棚里的花全是花苞,自家養的卻很難開花,甚至只有「一枝獨秀」,原來「貓膩」在這里

貓膩一:小苗培育

花卉植物對環境的依賴性還是很大的,因此我們如果想把花養好,建議在一開始就選擇小苗開始培育,方法也特別簡單,每年開春或者秋季的時候,可以直接剪掉一些插穗,之后利用它們進行扦插,等扦插生根之后,我們再把這些花卉品種移栽到新的花盆中;

而這些小苗從出生到開花,都是固定在同一個環境中,它們對環境的適應能力自然更好,抗病性性提高,開花速率也會更快,但是大部分家庭養護的花卉,都是從大棚中直接買的成品, 如果遇到一些比較嬌弱的品種,就會因為水土不服而慢慢萎蔫。

貓膩二:溫差夠大

都說植物喜歡陽光,但是很多人也忽略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植物也喜歡溫差大的環境,大棚里的花之所以全是花苞,也是因為在培養過程中,嚴格控制好生長環境的溫差, 在保證不破壞生長的前提下去提高溫差,對植物的生長更有益;

有些花友可能不理解這個原理,這里就以多肉來舉例子,如果你養過多肉,就會發現,多肉植物在春秋這兩個季節,更容易上色,除了溫度適宜外,還因為早晚溫差大,白天多肉植物可以充分光合作用, 到了夜間溫度突然下降,就會抑制多肉葉綠素合成的數量,增加胡蘿卜素、花青素合成的數量,讓多肉顏色更加飽滿鮮艷

在大棚中的植物也一樣,白天的時候可以充分光合作用,到了夜間就會控制大棚中的溫度,在不破壞花卉植物生長的前提下,把溫度降低,制造出高溫差,讓植物有危機意識,充分利用合成的養分去抽枝散葉;

當然,家庭養殖的花卉也可以人為增加溫差,當然不是把花卉植物搬到空調房,或者直接放在冰箱中凍一凍,而是在夜間降溫之后,保 證通風的前提下,朝周圍灑水,也可以讓周圍的溫度下降,溫差也會稍微增大一些;

貓膩三:造型統一

如果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大棚中的花卉植物造型都很統一,除了生長環境一致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大棚的花卉植物都經過修剪,任何花卉植物不經過修剪,都會橫七豎八、隨意生長,因此一定要給它們修剪,才可以統一造型,保持美感;

當然,修剪的目的不止是為了美觀性,更是為了讓它們多開花,大棚中的花,基本都會 把一些朝內生長的枝條掐掉,保留朝外的枝條,并對這些枝條進行掐芽、摘心等工作,讓它們二次分化新枝,而花苞一般都是在新枝上分化的,新枝數量多,花苞的數量還會少嗎?

貓膩四:養分充足

最后一個貓膩,應該很多花友都猜到了,就是大棚中養的花,養分充足,在扦插階段,基本都用透氣的礫石土,最大程度誘導它們長出更多根系,而在移栽階段,也會選擇養分足的顆粒營養土,花卉植物的根系生長在透氣的土壤環境中,又可以隨時汲取養分。

個人建議用顆粒營養土,里面的主土中,不但含有大量的氮鉀元素,還要一些微量元素,可以加快植物生長,更重要的是, 還科學地摻入2到3成的顆粒基質,在保證養分的時候,還不用擔心澆水頻繁而爛根,特別適合懶人花友

其次,大棚中的花卉植物,在各個生長階段及時澆灌了各種肥料,在生長階段,一般都是選擇花多多1號之類的水溶氮肥,特別是在修剪之后,補充點花多多1號,避免植物元氣大傷,還可以加快新枝生長;

而在開花階段,一旦看到有分化花苞的跡象,馬上就會補充花多多2號之類的水溶磷肥,磷元素可以加快花芽分化,并且頻率也快一些,基本一周就可以補充一次花多多2號,保證養分足,開花的狀態才會更加飽滿、鮮艷;

因此,自家養的花想達到爆盆狀態,在各個生長階段一定要選擇合適的肥料,個人建議用 花多多系列的水溶肥料,肥效更明顯,而且如果不小心用量過多,也可以多次澆灌來稀釋肥力,再也不用擔心肥害了。

總結:為什麼大棚里的花全是苞,而自家的花卻「一枝獨秀」,原來都是因為這4個「貓膩」,大家覺得有沒有道理呢。

如何把「胡蝶蘭」養出美感,要先學會「剪」,才能把它養出藝術感
2023/05/21
天生「好皮囊」的11款多肉,它們株型特別美,就算狀態一般也好看
2023/05/21
顆粒養多肉,長得慢,聰明人都用泥炭,少澆水,也不會爛根!
2023/05/21
發現一種花,開成了浪漫的奶油色「花瀑布」,拍照美得不像話
2023/05/21
據說8種花太「晦氣」,不能養在家中,我該不該信?被打擊了
2023/05/21
5種「漂亮肉」,綽號「死不了」,若你是一名園藝小白,就養它吧
2023/05/21
再次總結多肉不出狀態,甚至養不活的原因,發現5句話不能全信
2023/05/19
客廳里的5類花,能讓家里越來越「干凈」,花旺人更旺
2023/05/19
夏天發財樹總黃葉,原因有4點,難怪總是養不好
2023/05/19
養君子蘭,一定要用「松樹皮」?聽完老花農的解釋,我才恍然大悟
2023/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