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教你養花
家庭園藝
綠植盆栽
    
心理學:如果條件允許,請不要穿別人的舊衣服,原因主要有三點
2022/05/28

兄弟姐妹比較多的家庭中,小一些的孩子會撿大孩子的舊衣服穿。

正如俗話所說,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再三年。很多人小時候都是這麼過來的(包括筆者)。

雖然節儉是一種美好的質量,但在物質條件豐裕的今天,人們往往更愿意自己買衣服,而不是去穿別人的舊衣服。

心理學家也提出建議,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不要穿別人的舊衣服。

控制感缺失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Maslow指出,我們每個人都有著對于「控制感」的基本需要。

一方面, 「控制感」讓個體覺得自己可以掌控自己的命運,自己的人生發展是可以改變、可以完善的

另一方面,控制感會讓他們感受到這個世界是可控而安全的。

而如果一個人失去了對自己命運及周圍環境的控制,他將變得絕望、無助。

對于那些小時候經常穿別人舊衣服的孩子來說,他們總是被動的接受,沒有辦法挑選自己喜歡的款式,久而久之,他們會感到控制感缺失,覺得連穿什麼衣服都無法自己做主。

正是由于這種由穿衣帶來的被動局面, 導致他們很容易養成極度順從、缺乏主見的性格,結果是在未來的生活中總是唯唯諾諾、消極被動,主觀能動性和自信心嚴重不足。

自我價值受損

有的人可能并不是童年時期不得不穿別人的舊衣服,而是他們自己樂意。

他們往往不太看重穿衣打扮,覺得這樣既可以省錢,又幫親戚朋友解決的舊衣服沒地方放的困擾。

但他們可能并沒有意識到, 經常接受別人的舊衣服、舊物品,會在潛移默化中讓自己成為「被施舍」的角色,每當別人有什麼舊物需要處置時,馬上想到了你,你在別人心中就是一個廢品回收站,來者不拒。

即便親戚朋友對你并沒有什麼貶低的看法,長期接受別人的舊衣服穿,會讓你對自己的生活標準越來越不介意。

這種態度會不斷內化到你的潛意識中,會讓你覺得自己是一個在隨便過日子的人,你會變得不愿意去追尋好東西,你的自我價值感會越來越低,變得越來越隨便、容易妥協。

其實過日子的人都明白,每個人的生活都是衣食住行,沒有很大的差別。

但是幸福感比較高的人,往往很善于「經營生活」,這份「精緻感」,其實就是來自于對生活的態度。

「精緻」絕對不是要「貴」,而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讓一切「更好」「更健康」,這是從小事開始纍計的習慣。

而對于那些由于父母節儉,被迫穿兄弟姐妹舊衣服的孩子,也會產生這種類似的心理。

因為他們總是穿別人剩下的,不知道自己是否受到這個家庭的重視,是否被家長關愛、在乎。

這個時候,父母如果沒有跟他們解釋清楚,心智不夠成熟的他們可能會誤解父母的用意。

他們甚至會懷疑父母偏心、不愛自己,而這種想法會對他們的內心造成巨大打擊,以至于在未來的成長中,產生自卑心態,自我價值感受損嚴重。

「追求卓越」的心理需求

不僅如此,那些由于經濟不夠充裕,在小時候總是穿別人舊衣服的人。

有很大一部分當自己成年有了工作之后,會出現過度補償心理, 表現出對于著裝打扮的狂熱追求,甚至不惜把大部分工資都花在這上面,就是所謂的「購物狂」。(筆者年輕的時候就是這樣,但是後來通過心裏引導已經改正了)

「補償」一詞,首先出現于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相關理論中,指個體因自身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致使目的不能達成時,將會改以其他方式來彌補這些缺陷,以減輕內心焦慮、建立起自尊心。

阿德勒認為,每個人天生都有一些自卑感,而這些自卑感使個體產生「追求卓越」的需要,而為滿足個人「追求卓越「的需求,個體會不借「補償」的方式來力求克服心理層面的缺失。

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那些小時候沒有穿到新衣服的孩子,往往在成人之后大量買衣服、打扮自己。

因為經常穿別人的舊衣服帶來的心理缺失感,當有條件之后,就想通過「買買買」的方式來補償自己當年的遺憾。

現實如果不允許,如果從心理學上彌補?

其實,做過母親的人都是知道,孩子長的真的很快,家裏孩子多的情況下,各個都全買新衣服,不説浪費錢、不環保,其實是根本不現實——且不説新衣服未必健康。

那麽,我們如何避免對孩子或者自身帶來不利的心理影響呢?主要從3個方面彌補。

首先,對于比較低齡的孩子,主要是指在6歲左右的「物權敏感期」之前的孩子,那麽他們尚沒有對「所有權」的概念, 是可以穿舊衣服的。(盡量不要太舊,小孩子身體嬌弱,過于老舊的衣服其實也是不健康的。)

如何分辨孩子的「物權敏感期」是否到來?他會經常說「這是我的!」「不許拿我的東西」。每個孩子的心理發育會有自己的時間綫,可能早也可能晚,家長要注意以下。

其次,對于年紀比較大、已經有「所有權」概念的孩子,家長要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

比如,正面的告訴孩子,爲什麽會給他穿舊衣服,並偶爾給他添置 專屬他的新衣服,這樣孩子既明白「自己值得用好的東西」也懂得了「勤儉持家」的重要性,比穿新衣服更有教育意義。

最後,是具有獨立人格的成年人和少年人。

這個時候,「不受嗟來之衣」主要是爲了維護「高價值的人格」,我們可以用「交換」的方式,不去「占便宜」。

無論是對自己,還是說叛逆期的大孩子們,我們去接受別人的舊衣服,其實是在接受別人的恩惠啊!無論是從心理學上來說,還是說從道義上來説,總是「無功受惠」本身就不是一件值得提倡的事情。

不必要的鋪張浪費實不可取,不過,通過勞動、或者其他舊物的「等價交換」,既教會了孩子勤勞,又保護了孩子的自尊,對自己來説,通過一來一往,接受別人衣物的同時,也接受了彼此的情誼,建立的深度的信任。

這不是一件兩全其美的事情嗎?

如何把「胡蝶蘭」養出美感,要先學會「剪」,才能把它養出藝術感
2023/05/21
天生「好皮囊」的11款多肉,它們株型特別美,就算狀態一般也好看
2023/05/21
顆粒養多肉,長得慢,聰明人都用泥炭,少澆水,也不會爛根!
2023/05/21
發現一種花,開成了浪漫的奶油色「花瀑布」,拍照美得不像話
2023/05/21
據說8種花太「晦氣」,不能養在家中,我該不該信?被打擊了
2023/05/21
5種「漂亮肉」,綽號「死不了」,若你是一名園藝小白,就養它吧
2023/05/21
再次總結多肉不出狀態,甚至養不活的原因,發現5句話不能全信
2023/05/19
客廳里的5類花,能讓家里越來越「干凈」,花旺人更旺
2023/05/19
夏天發財樹總黃葉,原因有4點,難怪總是養不好
2023/05/19
養君子蘭,一定要用「松樹皮」?聽完老花農的解釋,我才恍然大悟
2023/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