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耗費了76年進行了一項格蘭特研究,這項實驗從上世紀30年代末就開始了,當時有286名實驗對象參與了研究,從少年至老年一直到人生的終結,研究人員苦苦追尋問題的答案,直到前幾年才終于得出了實驗的結論,而這份結論足以給我們的人生帶來重大的啟示。
這些實驗對象所選取的都是優質的白人男性,他們外形俊朗,身材健美,放在人群里絕對是不折不扣的顏值擔當。
由于上世紀時局動蕩,時代變遷,他們經歷了許多重大的變革,例如第2次世界大戰,經濟大蕭條以及金融危機等等。
有些人在動蕩中逐漸失去了奮斗的念頭,他們渾渾噩噩,自損健康,最終早早離世,但也有些人信念未改,東山再起,最終大獲成功。
什麼樣的人能夠成為人生贏家呢?
要想達成這一點,必須要做到10項全能,有兩項與收入的收入有關,4項和身心健康有關,4項與親密關系和社會知識有關。
童年時和母親的相處模式能夠對成年后的工作效率產生影響,和父親的相處模式則與成年后的焦慮有關,假期的幸福度以及晚年生活的滿意度息息相關。
由于研究的方向主要和人際關系與幸福生活有關,所以內向和外向的性格并無太大的差別,和智商的關系也不大,無論智商水平是110還是115,他們都和150以上的人收入持平。
不過在人際幸福指標上得分最高的人群,其最高年薪水平顯然高于平均水準。
愛和幸福源于何處?
從單一的角度而言,愛和幸福來源于個體的另一半,好的另一半就宛如靈魂伴侶,他們可以讓我們的人格逐漸地完善,進而帶領著我們走上幸福之路。有的人十幾歲就遇到了對的人,而有的人30多歲才遇到。
親情友情和愛情都可以歸納在親密關系當中,只要你在30歲之前獲得了其中一種,你接下來的人生便打好了不錯的基礎
友情和親情可以讓人們的努力獲得社會的支持,當我們獲得源源不斷的認可和能量,幸福滿意度就會順勢提升。
到了人生的后半期,也就是30~80歲的時候,婚姻幸福成為了生活的主基調,工作,情感以及業余愛好方面的成功,身體狀態和精神狀態,這些都與婚姻幸福都緊密相連。
婚姻的好壞不能單看時間還要看質量,如果一段婚姻維持了三五十年,但大部分時間都不和諧,那這段婚姻便稱得上是失敗。
隨著中國晚婚晚育時代的到來,人們對婚姻的期待度逐漸下降,有許多人表示,結婚太累,壓力太大,與其兩個人一起過苦日子,倒不如一個人瀟灑自在。
婚姻對一個人的意義究竟是什麼呢?
第一個意義,它可以讓我們和另一個人產生深度的鏈接,并且通過這份鏈接獲得極大的幸福感。
婚姻的第2個意義則是賦予我們全新的社會角色,丈夫,妻子,父親,母親,這些都是全新的生命體驗,是不婚主義和獨身主義者無法感受到的。
婚姻的第3個意義則在于對方可以滿足我們的缺陷需求,人無法做到完美,但找一個優質的伴侶卻可以填補上你的缺憾。
所謂的優質伴侶并不是指十全十美的對象,他只要能滿足你1~2個核心需求便達到了要求。
如果你希望另一半的顏值很高,那就不要太苛責他甜言蜜語的能力和上進心,如果你希望對方的經濟實力強,那就要容忍他無法長時間陪伴你,或是顏值低的客觀事實。
總而言之,優質伴侶不一定要擁有高于我們的價值,只要能滿足我們一兩個核心缺陷需求以及某些底線特質能夠被我們所容忍即可。